城镇燃气作为一项市政公用事业,是天然气产业链接终端用户的关键一环,其发展质量直接关乎百姓生活。随着天然气产业发展模式从资源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城燃行业无疑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压力。如何聚焦终端,挖掘高质量发展新机?当前行业在开展哪些前沿的探索?时下火爆的人工智能技术又将如何赋能城镇燃气发展?近日,香港中华煤气内地公用业务营运总裁纪伟毅做客《中国能源报》“你好,未来”能源金话筒高端访谈,给出如下分享与思考。
全力向用户高效、
低成本供应所需能源
孙贤胜:港华燃气作为香港中华煤气在内地的燃气品牌,已有30多年发展史。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港华燃气?
纪伟毅:香港中华煤气是一个拥有163年历史的老牌城燃企业。我们以城市燃气为主业,从最初在香港将煤气供应给路灯照明,到现在香港有80%以上、200多万户的家庭都在使用燃气煮饭、烧水。大概31年前,我们抓住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内地发展城市燃气,以“港华燃气”作为在内地城燃事业的品牌,如今在全国已经拥有320个城市燃气项目、服务4200万户的用户。2021年,我们把在内地的上市公司名字从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更名为港华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标志着我们发展路线的明确转型,从原来单一的燃气供应,迈向智慧能源赛道,今后不只供应燃气,也要供应电力,当然不管做什么,都以低碳化和智慧化为发展的核心驱动。
孙贤胜:城市燃气作为一种市政公用事业,牵连着千家万户。如您刚刚所言,在更名之后,不仅是业务范围的调整、理念的转换,也涉及能源转型、绿色发展。近年来,围绕燃气主业,香港中华煤气和港华也在不断探索更加低碳的发展方式和新型业务,目前进展如何?在推进这些业务过程中秉持怎样的理念?
纪伟毅:燃气还是我们的一个主业,我们认为天然气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另一方面,相信再过10年,单一的城市燃气公司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因为用户需要的是能源,不只是燃气,如何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能源,是我们面临的一道考题。
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向用户,比如向北方地区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提供电、气、热同时供应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我们称之为“燃气+”业务,比如以燃气+空气源热泵组合的方式,辅之以智慧控制,实现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目前看来实施效果非常好。同时,我们也在大力推动公共机构的能源托管业务。总的来说就是从城市燃气企业向城市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虽然燃气是最低碳的化石能源,但仍然含碳,怎么能更低碳,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现在我们有两大路径:一是生物质天然气,比如以城市固废垃圾为原料生产甲烷,也就是沼气,把沼气提纯以后生产出绿色天然气,实现减碳。目前我们在全国已有9个生物质天然气项目。比如在苏州工业园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每年能生产1000万立方米生物质天然气。二是天然气掺氢,这也是国家鼓励的举措。相关项目我们正在潍坊推进。
我们同时聚焦绿色燃料:一是面向航空领域发力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我们在张家港的工厂,所用原料就是地沟油,不但可以生产SAF,还可以生产氢化植物油(HVO),也就是生物柴油。目前,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SAF供应商。二是面向航运领域发力绿色甲醇,我们在内蒙古有一家以生物质废弃物及废轮胎做原料生产绿色甲醇的工厂,不久前已在上海洋山港实现了国产绿色甲醇的首次大规模加注作业。
孙贤胜:综合能源也好,生物质天然气也好,以及天然气掺氢、绿色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柴油等,可以看出,在能源转型、“双碳”目标驱动下,围绕“燃气+”你们做了诸多非常有益的尝试。特别是绿色燃料,涉及垃圾处理,把旧轮胎变成绿色甲醇,把地沟油收集起来以后做成航空燃料,不但解决了地沟油污染环境和回流餐桌问题,还提高了附加值。而且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相当于是“一家一策”,高效又减排,应该说你们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改革让城市管理、
用户多重受益
孙贤胜:您作为一个燃气行业的老将,如何看待当前企业在实现更好发展、更高质量服务用户方面面临的挑战?港华将如何应对?
纪伟毅:天然气清洁、高效,这些年来对于PM2.5的治理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空气质量明显比原来好,同时天然气的普及也让老百姓过上了更便利美好的生活,目前全国已经有约7亿人口在使用燃气煮饭、烧水、采暖等。
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巨大,当然我们已经建成了遍布全国的、非常完善的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也拓展了多渠道的气源。同时,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显著提高了天然气的流通性,推动了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
可以说,我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从煤炭到天然气已然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我们能够见证并参与其中,感到非常自豪。到目前,我国城市燃气行业供应的可靠性、服务的水平都有大幅提升,在公用事业改革里面,燃气也是走在了最前面。
展望未来,面向“双碳”目标,可再生能源肯定是主力军,但与此同时,天然气也是可再生能源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国家在政策层面已经把天然气作为新型能源体系里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会继续为国家的能源发展、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作出贡献。
孙贤胜:讲到南方取暖,我们都知道南方地区一到冬天因为没有集中取暖非常冷;在北方虽然冬天外面冷,可是屋里非常舒服、暖和,所以从天然气未来发展看,南方取暖有非常广阔的市场。
目前,城市燃气行业有一个新的改革动态,就是推进“一城一企”改革。在您看来,这种改革的推动因素是什么?近几年,港华也相继推进了潮州市、济南市的燃气项目重组,目前进展成效如何,有何感受、经验可分享?
纪伟毅:其实无论城市燃气,还是其他公用事业,都需要规模经济,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在综合成本、供应保障方面才能做得更好。
过去由于城市燃气的快速发展,全国很多地方是一个城市存在多家燃气公司,当然也有不少地方以一家城燃公司为主,对比之下,前者整体效益相对较低。因此近年来,出于提升城市燃气规模效应的考虑,各地纷纷开始推进“一城一企”改革措施。目前,我们整体上还是在配合各地政策来开展这方面工作。
以济南为例,当地两家城燃公司去年整合之后,燃气管网全部连通,燃气公司的服务窗口和服务工作都能够一致,规模效应也就上来了。
这样一来,实际上对老百姓而言更方便了,对于政府管理而言也更便利了,改变了以往“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旧模式。总而言之,“一城一企”无论从城市管理角度,还是城燃企业的用户服务角度看,都是有益的。
孙贤胜: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目前,港华燃气在全国运营的管道达到13万公里,规模与我国的长输天然气管道相当,因为拥有管网,会让业务发展更有优势。
城市燃气需要AI
更需要温暖服务
孙贤胜:2024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大发展的一年,近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DeepSeek的爆火。其实在DeepSeek之前,在能源行业的生产、运输、销售、存储等方面,已经有很多AI的应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燃气的赋能作用,港华目前在开展哪些前沿探索?
纪伟毅:城市燃气行业服务的是千家万户,我们的燃气设施和管网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如何更好维护这些设施是一项非常重要、也是首要的工作。
一个城市里,除燃气外,还有水、电、热等公用事业,同时也有很多工程作业在开展。维护这些管道和设施,过去主要依靠人工,近年来,我们不断引入一些高科技,比如无人机巡线。以港华为例,我们的管道有很多位于比较偏远或者人不容易到达的地方,在无人机里装上摄像头进行巡线,能够自动识别一些外来的、可能会影响管道的作业;同时我们在工程作业现场安装AI摄像头,用来自动识别一些影响甚至破坏燃气管道的风险隐患;在燃气管道建设过程中,为确保质量合格,我们原来都要求工人在每一步操作时必须现场拍照,上传到系统里,再通过人工识别判定,每年都有上百万张照片,完全靠人工去判定难度非常大,现在我们开始采用AI技术对这些照片进行自动识别判定;此外,我们还有AI用户服务等一系列应用。
我想强调,城市燃气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在某种程度来说是给予千家万户“温暖”的一个行业。所以在服务过程中,我们需要主动和用户接触,定期进行户内安全检查等,我认为人的“温度”还是很重要的,AI只是我们员工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不会代替人。
我想提另外一个高科技和动物完美结合的燃气测漏案例:在测漏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会用到目前来说精度最高、最先进的激光泄漏探测仪,把它装在汽车上,把漏气点精准地找出来;另一方面,我们还用到了狗,我们把它称为“燃气嗅探犬”。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狗的嗅觉能力还没有机器能够媲美。它可以在一个1000平方米的范围里,精准找到哪里有漏气点,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国部署了100多条燃气嗅探犬,效果非常好。
所以我们不单考虑高科技,而是要找到一个最佳组合,目的是确保千家万户的安全用气。
孙贤胜:用高科技、人工智能的同时,也仍然要用到传统的大自然力量。因为城市燃气行业的市政公用属性,与民生息息相关,一旦发生泄漏,潜在安全风险极大。就像您说的,城市燃气是一个提供“温暖”的行业,要把这份温暖切实送到千家万户在线配资门户投资,为美丽的、高速发展的社会作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金富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