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堂里有我所不乐意的事情在线配资门户投资,我宁愿不去;如果地狱里有我所不乐意的事情,我宁愿不去。”这句话出自鲁迅的作品,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对婚姻的态度和他那倔强、不屈的个性。这段话展现了他深刻的内心世界与对自由的渴望,尤其是他对婚姻制度的抗拒,暗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不妥协。
1945年12月29日,《世界日报》报道了一则关于鲁迅去世后妻子朱安的新闻,内容揭示了她艰难的生活现状。在这篇报道中,记者描绘了朱安的餐桌:桌上放着半个小米面窝,一碗卷心菜汤,汤里漂浮着粗细不一的面条,像小手指般粗大,旁边还有一盘黄瓜配上虾油。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根用虾油腌制的尖椒和一盘发霉的豆腐,整桌饭菜显得贫乏至极,几乎没有任何油脂、肉类或营养丰富的食物。鲁迅去世后,朱安的生活状况堪忧,连日常的饮食都显得如此拮据。
展开剩余81%朱安在给许广平的信中透露了更多心情,她提到,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所需的生活费用一路飞涨,债务也不断增加,如今已达到四千多元。1945年,正值大通货膨胀时期,四千元的债务是个沉重的负担,几乎无法偿还。然而,奇怪的是,尽管经济如此困窘,朱安却一直未解雇女佣。对于这一点,朱安有她自己的理由。她提到自己年老体弱,每天需要做饭和处理家务,必须依赖女佣来分担劳务。而这位女佣正是周家多年来的老妇人,如果她被解雇,朱安担心她将会陷入贫困,甚至可能饿死。再者,朱安表示,生活过得如此艰难,她不想孤单一人度过余生,害怕自己死后没有人知道。
朱安去世一个月后,《新民报》刊登了关于她临终的报道,题为《朱夫人寂寞死去》。文章详细记录了朱安临终时的模样和声音,也反映了社会对她的评价。鲁迅、朱安和许广平三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由此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朱安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封建女性一样,她接受了严格的封建礼教教育。朱安不仅未曾受过现代教育,连最基本的识字能力也没有,尽管家境优越,作为女性的她却无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由于家里封建势力的安排,朱安被迫接受了一桩包办婚姻,嫁给了鲁迅。鲁迅与朱安的婚姻虽然名正言顺,但却充满了无奈和不满,鲁迅在婚后的第二天就选择离家出走,去日本留学,将新婚妻子留在了家中。
1902年3月,鲁迅从南京出发,途经上海前往日本留学。朱安与鲁迅的家人一同送他至渡口,临别时,鲁迅对朱安说:“你叫朱安,家里有个姑娘,就是安。”朱安望着鲁迅坚毅的眼神,深深点头,并决定承担起照顾鲁迅母亲的责任,从此以此为使命,尽力照顾这个家。
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关系远比他与朱安之间的婚姻更为亲密。1929年,许广平为鲁迅生下了孩子周海婴,然而这个孩子并非朱安所生。许广平为鲁迅守护了他的一生,也让鲁迅生活得安逸自在,而这份依赖和陪伴成为了许广平的终生之愿,直到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一直独自抚养着海婴,并且终身未再嫁。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成为鲁迅作品的法定继承人,这一切本应由鲁迅的合法妻子朱安继承。然而,由于朱安不识字,鲁迅的作品著作权并未经过她的授权,而是被许广平掌握。朱安在困境中曾一度打算卖掉鲁迅的藏书以解燃眉之急,但在朋友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一打算。
1944年,朱安因经济拮据打算卖书的消息引发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纷纷表示对她的同情和不解。朱安一度拒绝了许多文化界人士的捐助,因为她坚持认为她不想以鲁迅的名字去牟取利益。甚至有一次,英云先生向她捐赠了400元,朱安出于对鲁迅羽毛的珍视,最终拒绝了这笔款项。
蒋介石曾设立一个信访箱,允许人民表达他们的苦难,朱安的贫困状况被记者何俊遂详细记录并提交。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文化界人士和青年都对鲁迅遗孀的困境表示关切,最终鲁迅夫人得到了10万元的救济款。
朱安一生未曾忘记鲁迅,尽管生活贫困,甚至捉襟见肘,她依然尽力维持着鲁迅的尊严和形象。她珍惜鲁迅留下的每一样东西,包括她为鲁迅守孝时所穿的衣物,都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记忆。她短小的身躯和窄小的衣服,似乎都在诉说着她一生的艰难与坚韧。
总结而言,朱安一生艰难,或许从未完全理解鲁迅对她的态度,但她依旧能感受到许广平的关怀与帮助。在她病重时,她曾对许广平说:“许先生非常好,她理解我的想法。她愿意养活我,虽然钱不够,但她真是个好人。”这句话,也许正是她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激与认可。
发布于:天津市金富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